【 心是超然的,對於道就一目了然。
自性就是菩提心、涅槃性,不僅要入涅槃寂靜,更要發菩提心,定慧等持。假使坐在這裡百思不想,只是定境、只是靜,這只是止,不是道。
心念停止不動,就如禪宗所說的「死水不藏龍」,所以除了寂然不動以外,還有靈明不昧的心性。靈明不昧,是每個人都有的靈知靈覺,
「三界唯心,萬法唯識。」三界,指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都是自己的心造作出來的,不是真正的境界,如《金剛經》所說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。
三界中最高的是無色界,無色界天是修四空定的果報,由於這類眾生但有心識,把心安住在深妙禪定當中,仍然無法超脫三界。
諸佛菩薩以禪悅為食,我們想要成佛、成菩薩,一定要在心地上用功,否則所修的法門、所做的善事都只是福德,福德雖好,用盡就沒了。
修善雖然有無量的福報,即便享福的時間很長,福報總會結束,所以修行要福慧雙修。六波羅蜜中有般若波羅蜜,般若是空性,做了善事,要能所俱空、三輪體空──不執著布施的人、布施的對象及所布施的財物,因為這些都屬於生滅法、緣起法,屬於有相法門。六波羅蜜的前五度是事,般若波羅蜜是理,每一度都要用般若波羅蜜來觀照三輪體空,然後空也不執著,最後歸於本心,這是佛法所說的真理,這就是智慧。
佛有三種智慧:一切智、道種智、一切種智。佛是「三智圓明」,這三種智慧我們都要修。怎麼修?要三惑漏盡,漏盡見惑、思惑、無明惑。打坐也是在漏盡這三種煩惱,真正坐到好香就能漏得盡。
釋迦牟尼佛度了無量無邊的眾生,自言沒有度一個眾生,因為「能所俱空」、「說而無說」。如果說自己度了無量無邊的眾生,心中還是存有眾生的念頭,攀緣心還是存在,並不能與無為法相應。如果認為自己說了種種法門、成就種種功德,那還是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仍然是眾生。心當中一法不立,才能契悟菩提心、涅槃性。
佛陀講因果、講事理,乃至於一切教化行門,都屬於方便法,最終是一法不立。
修學佛法的次第就像在世間求學一樣,有小學、中學、高中、大學等階段。例如:受三皈、五戒,這是屬於人道的學校;修十善,就是進入天道的學校;修四諦,是羅漢的學校;修十二因緣,是緣覺的學校;修六波羅蜜,是菩薩的學校;在禪堂打坐,頓悟自心,直了成佛,就進入了諸佛的學校。修行學佛不是求得什麼,而是心愈來愈清明,愈來愈有智慧,這就是進步。要經常反省檢討,煩惱、妄想有沒有減少?身口意是否清淨?
什麼是出世?什麼是世間?《六祖壇經》講:「正見名出世,邪見名世間。」正見就是解脫,看看自己有沒有正見?「邪見名世間」,如果心念都在邪見、愚癡當中,就是世間人。身、口、意三業清淨,堅住正念、隨順覺性,就是聖者,
一切都要從因當中努力,不是在果上求。
淨心、定心、明心,不論外面有什麼動靜,自己都要能
堅住正念、隨順覺性,狂心頓歇,歇即菩提。
「菩提覺法樂,涅槃寂靜樂」,這才是最究竟的快樂。 】
詳參:
https://www.ctworld.org.tw/turn/lecture/b033.htm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