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12月27日 星期四

緣起性空 / 自性自度《迷時師度,悟了自度》:相關資料探究



禪宗所說的「自性」,和「緣起性空」是不同的指陳。

以哲學名詞來說,人生、宇宙,可概分為體、相、用三部分。

緣起」所指陳的屬於相、用
禪宗所說「自性」,是指

相、用的存在,就是依體而有。


只是,這「體」與相、用有別,不是有為法,人們看不到、摸不著、想不及,很難體會到它的存在。

其實,「」是無為法,無名稱、無形相可得。

所以說它是「性空」、是「自性空」,
但不是現象之「無自性」,什麼都沒有。



https://blog.xuite.net/tathata77/twblog/131736823-%E7%B7%A3%E8%B5%B7%E6%80%A7%E7%A9%BA%E4%B8%AD%E7%9A%84%E7%84%A1%E8%87%AA%E6%80%A7.%E8%88%87%E7%A6%AA%E5%AE%97%E6%89%80%E8%AC%82%E7%9A%84%E8%87%AA%E6%80%A7.%E6%98%AF%E4%B8%8D%E5%A4%AA%E4%B8%80%E6%A8%A3%E7%9A%84%E8%A7%92%E5%BA%A6%E9%97%A1%E8%BF%B0




一切法可以分成有為法無為法
從因緣中出生的法,稱為有為法
不是從因緣中出生的法,稱為無為法
比如虛空、法身、空性
無造作故,名曰無為也。




http://bwsangha.org/qanda/collected-topics/464-06076




體、相、用三大,只有中國佛教才講,南傳與藏傳佛教是不談的。

若要了解一個人、一件事或一個現象,可由體、相、用去了解,這是非常管用的。

是萬法的性質,萬法皆無常,故為空性;
是表現出來的現象,凡是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,可以見聞嗅嚐觸覺的,就是相。
有了相,就有。不同的相,有不同的用。

修行者要不著相,要能體會空性,當然會去恭敬一切眾生、一切法界。

不同的相就會產生不同的作用。
不著相才能全體大用

無相以後,功能才能無限大;否則如果認為自己了不起,執著扮演那個相,
就只能發揮那個相的作用,

若執著自己的身分,其他作用就發揮不出來。
佛教要我們不著相,原因就是要展現無量無邊的相,因此發揮無量無邊的功能出來。


我們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,處理問題時,都可以由體、相、用三個角度切入。

有些法門是由體大來修的,有些法門是由相大來修的,有些法門是由用大來修的。

我們修某法門時,要了解它是由體大、相大或用大切入的,不然我們會混淆。


由三大切入修行

什麼叫做由大切入?
用即功能,只要有一個相就會有一個功能。
從用大切入的法門,譬如持咒、念佛、或祈求三寶加持,這些都是由用大切入的法門,屬於信願門。即我對佛法有信心,對某尊菩薩、佛有信心,對某部經典有信心,無論別人怎麼講,我就是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,相信阿彌陀佛是大慈大悲,相信《法華 經》的功德是無量的。不管別人怎麼說,我不管,因為我是信願的,有很深的信心願力,敢承擔事情。
由用大切入的修行法門對一般大眾很有效,因要一般大眾禪坐、研究佛經,較不可能。
但若告訴他們要好好拜佛、念經、拜懺,佛菩薩 會幫助你,大部分人會接受,而且容易有相應、感應。因為若心誠懇,一定有感應,這是從用大的角度來修的。

第二種是由大的角度來切入,
譬如觀像、拜佛、觀想某一尊佛或極樂世界的正 依莊嚴,屬於慈悲門。因為看到觀世音菩薩慈悲的像,我們的心就會安定下來, 有什麼痛苦、不如意的事,可以向觀音菩薩報告。為什麼西方三聖的像要放在臨終者的身旁讓他們看?因為阿彌陀佛現慈悲相,用慈悲慈祥的相讓每一眾生都能夠得到心理上的依靠。這是從相大修持,相大就是慈悲。

再來談大,體大是牟尼,牟尼就是寂默、寂靜。
所謂寂靜就是內心很安定,不 受四周環境的影響而動。
內心如如不動,儘管外面環境一直在紛紛擾擾,但內心寂靜、如如不動,就是屬於體大。
體大的修行是觀空性,譬如用般若智慧觀照,即用超越的智慧去面對一切境界,
就可以超越相直接契入空性
如《金剛經》 所言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」
這就是從大來修, 它不提信願,它不提慈悲,完全用智慧,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
相即相大, 每看到某一相,即知此某一相並非真實面目,你就可以看到如來。
因為眾生都執著外相,無法見到實在的相,眾生無法看到空性,因此隨外相起心動念。

佛教所講的體大,就是空性,完全的空性,完全的如來性
空性、如來性是無形無狀無色,任何物理上的描述,都無法說明佛教所說的體大。
因此我們無法了解體大,只能由相大、用大去了解。
因為一般人無法了解體大,告訴你畢竟空性、 畢竟無我,說人無我、法無我,普通一般人是無法了解的。


用大最好修,其次是相大,體大是最難修的。

體大是要了解一切諸法畢竟空性, 要由諸法畢竟空性來練習。
《金剛經》或《心經》,雖然文字很簡單,但和我們的邏輯觀念及生活經驗完全不一樣。
為什麼?因為《金剛經》、《心經》所說的是大的修行方法,
體大的修行方法就是智慧門,就是用般若的智慧,觀照的智慧。


般若三分

智慧可分成三種:一是實相般若,是體大。
二是觀照般若,是相大。
三是文字般若,是用大。

不是外相不存在,而是我們要不受外相影響。
我們知道外相是因緣所生,知道一切現象都是空性。
我們從師父或從經典得到文字般若,進一步時時刻刻要起觀照般若,
起了觀照般若之後,就可以契入實相般若。

故我們說佛陀是依照實相般若,將他所體會到的真理說出來,
為了讓弟子聽懂, 根據弟子的根機而說出來的就成為文字般若
後代人根據經典或師父開示,由文字般若下手,時時刻刻起觀照

觀照時心要很清楚,了解能夠被見聞覺知的都是外相
進而分辨什麼是,什麼是,什麼是

要知道一切萬物之體都是空性, 因為一切萬物一直在變化,都是無常的,
它沒有可以單獨存在的特色,這就叫做體大。

我們將體相用三大拿來應用在日常生活上,很管用。
碰到一個情境,碰到一件事情就去思考體相用三大。

大一定是空;大是因緣所生,因緣所滅;大是根據相而來的。



http://enlight.lib.ntu.edu.tw/FULLTEXT/JR-AN/an142672.pdf

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