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5月13日 星期一

多位名人是亞斯伯格症



中時雜誌          2013.05.07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【邱玉珍、部分內容摘自張學岺著作《明天吹明天的風》】



        前台大創傷醫學部主任柯文哲說話快人快語、一針見血,常語驚四座、引起媒體爭相報導柯氏語錄, 他說自己「不會看人臉色、說話很白目」,並非故意譁眾取寵,但鮮少人知道,那是因為他有「亞斯伯格症」。 對柯文哲來說,亞斯伯格症(輕微自閉症)並沒有對他造成太大困擾,惟一的困擾是他常搞不懂人情世故,講話常得罪人也不自知。「小時候我就是一個怪咖。」柯文哲一邊吃早餐一邊說:「我兒子有亞斯伯格症。後來,醫師告訴我,從我的說話方式及一些行徑,判定我也有亞斯伯格症。」他接著說,後來想想,可能因為他有亞斯伯格症,說話很白目,所以記者喜歡採訪他。

兒子三歲前不開口

談到兒子罹患亞斯伯格症,柯文哲說,他兒子三歲前都沒有開口說話,一度以為是自閉症,後來診斷為亞斯伯格症。天下父母親都是望子成龍,柯文哲也不例外,聽到兒子是亞斯伯格症,雖有些遺憾,但也只能自我安慰還好不是自閉症,只是亞斯伯格症而已,至少還能正常上學,只是人際關係有些困難。 父子同為亞斯伯格症,柯文哲跟兒子卻不親,不知如何表達關心。去年父親節時,他曾寫一篇文章給兒子,希望兒子不要像他「一輩子為了迎合別人的期望,而活得很辛苦」。柯文哲說,兒子是亞斯伯格症,不易與人建立親密關係,人多的場合就不自在,只有遇到很熟的人,才能自在地交談。 柯文哲在文中把兒子的名字大剌剌刊登出來,難道不擔心兒子被貼標籤?他說:「我兒子有亞斯伯格症根本不會理會外人的眼光,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。」 像高中聯考時,兒子的成績可以分發到成功高中;但他認為兒子失常,叫兒子再重考,結果沒考上理想高中,只好讀私立高中。考大學時故事重演,大學學測分數可上清大、交大,柯文哲卻認為失常才會考這麼差,結果兒子指考完只能去念師大。 談起這段往事,柯文哲有些愧疚,但兒子都沒有意見?柯文哲妙答:「他是亞斯伯格症啊!沒什麼想法。」這樣說,兒子不生氣?他說,兒子的思考很單純,小兩歲的妹妹生氣時,也會指著哥哥的鼻子罵:「你是亞斯伯格症。」 回想自己的童年,柯文哲說,他小時候活在自己的世界裡,不易與人交朋友,現在沒有社交障礙,是後天學習來的。柯文哲的兒子目前在清大念動力機械系,住校一年多,連室友名字都不知道;柯文哲笑笑說,這就是亞斯伯格症,不知道如何與人互動。

 大腦缺乏社交訊息

長庚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張學岺的兒子也是亞斯伯格症,兒子三歲以前,她一直以為兒子以後一定是天文學家,因為他對天文、數學、符號等,幾乎過目不忘,每周六到天文台報到,所有問題都難不倒他,天文台的叔叔、阿姨送他成疊禮物,因為所有題目他都會,求他不要再到天文台搶答題目。 張學岺的兒子三歲時上幼稚園,一次耶誕節上台表演,老師要每個小朋友玩角色扮演,她兒子就是不肯。問他為何不玩角色扮演?她兒子很正經地說:「我要當自己!」當時,張學岺就意識到,兒子的行為、思考跟別人很不一樣。 幼稚園畢業典禮上,每個小朋友說,以後要當醫師、教授、總統……,只有張學岺的兒子說:「長大後,我要一直玩、一直玩……。」張學岺的兒子長大後,有一天突然宣布要去當傘兵,餐桌上大家一陣沉默,最疼他的阿嬤都要崩潰了,但他認為,要當兵就好好當,去什麼涼單位! 張學岺表示,亞斯伯格症的小孩很有主見、很固執,沒有同理心,不知如何與人互動,人家講笑話抓不到笑點,很難跟別人交朋友。在她的門診裡,有一個小病人,每次來都穿戴整齊,上衣的每個釦子總是釦好,問他,天氣這麼熱,為何要把釦子都釦起來?小男生回答:「不釦起來,那衣服做釦子幹嘛!」 小男生的回答讓人傻眼,但他講的也不是沒道理。張學岺說,亞斯伯格症的小孩很迷人,有時會讓人抓狂,有時又想逗他們,增加看診的樂趣。一位亞斯伯格症小男生跟女同學打架,媽媽帶他到醫院求診,小男生說出事情原委,他和班上一位女同學都想吃雞肉,女同學把餐盤裡的雞肉用湯匙切成一半,認為一人一半很公平。 小男生則認為,「餐盤裡的雞肉明明就是一整塊,我要吃一整塊,為什麼女同學要切成一半?」兩人因此大打出手。小男孩邊哭邊說:「醫師阿姨,妳現在知道為什麼要有法律了嗎?」張學岺表示,亞斯伯格症有自己的遊戲規則及固執個性,家裡有亞斯伯格症的小孩,家長會很辛苦,需要很大的包容心。 亞斯伯格症的小孩不會說謊,說話都很直接,但在大家眼裡就是白目。他們到人家家裡,會直接說:「阿姨你家好窮、好小。」「阿姨,妳變得好胖。」看到媽媽跌倒,他們不會伸手扶,會直接說:「不是我的錯。」因為他們腦袋裡沒有社交網路的訊號。

 江宜樺心疼特殊兒

行政院長江宜樺的兒子也是亞斯伯格症,他曾說,這個特殊兒讓他們夫妻成長,也學會寬容及感謝,兒子是上天送給他們的禮物。江宜樺說,做父母的也要多看特殊兒的長處。像他兒子空間感很棒,腦袋比GPS導航地圖還精準,到哪裡問兒子,一定不會迷路。 為了教導兒子,江宜樺和太太李淑珍花了很大的心思。江宜樺回憶兒子念小學一年級時,在學校被同學欺負,脫下運動鞋爬竿子,鞋子被同學丟進水溝,兒子哭哭啼啼執意要找回那雙鞋,江宜樺跑到學校,陪兒子找鞋,那一幕的辛酸,至今難忘。 很多人認為,亞斯伯格症是一種精神疾病,其實它並不是一種病症,只是他們的大腦無法擷取一般社交的暗號,不會辨識許多身體語言及臉部表情。從小就被人當成「怪胎」的《看我的眼睛》一書作者約翰.羅比森,直到四十歲才知道原來自己是亞斯伯格症,並不是「怪」。 約翰.羅比森說,人家都說他們「不願與人接觸」或是「情願自己一個人玩」,事實上並不是這樣,「我從來不想獨自一個人,我一個人玩是因為不知道怎麼跟別人玩。」獨自一人是羅比森年輕時最苦澀、最沮喪的事情,這種無法與人一起玩的痛楚一直跟隨著他,直到認識亞斯伯格症為止。

 輕度自閉症有長才

過去醫學研究指出,亞斯伯格症是一種遺傳疾病,某個基因缺損導致他們大腦無法接收社交訊息。今年即將發表的美國精神科診斷研究報告,美國學者認為,自閉症相關疾病(如自閉症、亞斯伯格症)應該是一種光譜的概念,不再是一種疾病,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亞斯伯格症 疾病光譜的概念,最近幾年在許多精神疾病的診斷裡出現;張學岺說,從光譜概念來看,每個人都有亞斯伯格症,只是有人二十分、有人三十分,典型被診斷出亞斯伯格的孩子,卻可能是八十分。 很多人把亞斯伯格症跟自閉症混為一談,張學岺說,自閉症與亞斯伯格症有些灰色地帶,亞斯伯格症屬於比較輕度自閉症,他們的功能一切正常,只是有情緒及社交上的障礙,在還沒有「亞斯伯格症」這個名詞時,常被冠上「怪咖」、「怪僻」、「不合群」等名號。 張學岺強調,在眾多兒童精神疾病中,亞斯伯格症的孩子容易被人誤認為「沒病」、「只是個性問題」、「父母管教問題」,或者說「他們是天才」。根據台灣兒童青少年醫學會調查,在資優班裡有不少孩子有亞斯伯格症,但亞斯伯格症的小孩不一定是天才,只是某方面有特殊才能。

醫學小辭典 亞斯伯格症

亞斯伯格症候群(Asperger Syndrome,簡稱AS)是一種精神發展疾患。亞斯伯格與自閉症有許多相似之處,同樣具有社交技巧缺陷對某些事物有超越一般人的興趣。 自閉症者在幼兒時期(約3歲之際,或是更小時)容易被診斷出,社會互動與語言發展出現明顯的障礙,如不對人笑、對叫喚聲沒反應、困擾時只是哭、不注視他人眼神、不會追尋他人的目光或手勢,但手腳動作發展十分靈活。 但亞斯伯格症的小孩,對於感興趣的事物較一般人執著,有超出常人的堅持和投入的行為。例如強烈著迷於車子標誌、型號、歷史故事、文獻典章、武器、鐵道站名、地標、捷運路線、生物習性等事物,常常反覆過目與倒背如流。 此外,他們會固執於某一種特定且不具功能性的常規或儀式,且會刻板而重複身體動作,例如拍打手掌,還會持續專注於物體之一部分。 但張學岺提醒,近年來,有些家長會過度「對號入座」,以為孩子的某些表現就是亞斯柏格症。她說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格特質,只要不是很嚴重,就不要過度擔心。

男性患者居多

長庚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張學岺指出,近年研究顯示,7歲到16歲的兒童中,1,000人約有3.6至7.1人是亞斯伯格症,以男性居多。臨床觀察約有75%的亞斯伯格症者為男性,精神科醫師推論,可能和男女生的大腦性別結構有關,加上女性先天的社交基礎較男性強,因此有許多輕微的亞斯伯格症者並不容易被發現。

 多位名人是亞斯伯格症

安迪沃荷 牛頓 貝多芬 莫札特 愛迪生

愛爾蘭三一學院精神病學家費茲杰拉得在2005年出版《藝術創造力的起源》一書中提到,歷史上多位名人包括牛頓、愛迪生、莫札特、貝多芬等人,多半有「亞斯伯格症候群」。 研究指出,包括作家喬治.歐威爾與威爾斯(H.G. Wells),和哲學家維根斯坦,以及政治家戴高樂和美國總統傑佛遜等人,可能有亞斯伯格症特質。費茲杰拉得說,這是一種輕微的自閉症,通常他們有超凡的藝術創造與高超的數學天賦,愛因斯坦及安迪.沃荷也被認為有這種病。 費茲杰拉得發現,導致亞斯伯格症候群的一些基因,和擁有才氣洋溢的創意,基因是相同的。也就是,天才與瘋子之間,僅一線之隔。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